- 马耀绒;刘瑜;许伟峰;李彦莎;
利用2018—2019年陕西污染严重的4个城市:渭南、咸阳、西安、宝鸡空气质量指数(AQI)实况监测日数据,结合该地域同时段内的日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关中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并采用SPSS 21.0数据分析,得出各气象要素与AQI相关关系,利用相关性高的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AQI与气象要素的四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咸阳AQI年平均值最大(110),其次是渭南(105)和西安(104),均为三级轻度污染;AQI冬季最高,春季逐渐减小,夏末的8月达到最小值,秋末11月开始又逐渐升高,到1月份达到最大值;气压、降水量、风速在春、夏、秋、冬四季均与AQI呈负相关关系,气压和风速在冬季负相关最显著,降水量在夏季和秋季负相关最显著,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秋、冬季节与AQI呈负相关,在夏季相关性最高,相对湿度在春、夏、秋与AQI均呈显著负相关。利用2018-2019年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回代,用2020年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拟合检验,回代和预测效果均较好。
2023年06期 v.45;No.267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31 ] - 林保国;谢坤伦;李雯;
该文以合肥市某废弃的草酸生产场地的Ni、Pb、As、Ba、Cr、Cu、Hg重金属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定与分析,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其表层空间分布进行描述,采用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来源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七种重金属最大值均超过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其中Pb在各土层的最大值均超过了GB 36600-2018中的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最大值在0~0.5m,其他六种重金属最大值均未超过筛选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中Pb主要来源于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遗撒泄漏,Ba、Hg主要来自污水不达标排放。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9.72%点位的Pb处于中度及以上污染状态,其中重污染集中在酸化车间。潜在生态风险法表明,该场地整体处于轻度风险。
2023年06期 v.45;No.267 88-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6 ] - 肖传绪;周新智;李英波;徐巍;刘文祥;
综述了反应温度和时间、pH值、Fe~(2+)投加量、H_2O_2投加量以及H_2O_2/Fe~(2+)投加比例对Fenton法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效果的研究,在详细分析Fenton法分解污染物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垃圾渗滤液经Fenton法处理后的产物特征,建议将Fenton法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并对Fenton法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进行了展望。
2023年06期 v.45;No.267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4 ] - 谢耕;吴莉萍;陈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基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区域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区域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nVEST模型分析1990—2020年成都市30年期内土地利用及碳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类型以耕地、林地和不透水面为主。耕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平原地区;林地集中分布在龙门山、龙泉山地域;不透水面主要分布在城市经济中心。(2)1990—2020年间,成都市土地类型转移活跃。1990—2005年及2005—2020年,成都市分别有7.88%、11.85%的土地类型发生了转变。耕地净转出了1642.41 km~2,林地净转入了434.69 km~2,不透水面净转入1230.36 km~2。(3)各辖区的碳储量及碳储量的变化均由于地理分布差异而存在明显的区别。(4)影响成都市碳储量的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张带来的碳储量降低和由于林地面积及森林质量提升带来的碳储量提高。(5)成都市碳储量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成都市东部龙泉山部分区域碳储能力较强,成都平原中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碳储能力总体较弱。
2023年06期 v.45;No.267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0 ] - 马榆杰;雷波;杨春华;
该文以川中丘陵地区自贡市为例,利用Landsat 8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研究区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应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丘陵地区多个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可量化因子中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NDBI)和土壤指数(soil index, SI)呈正相关,其余因子呈负相关。从单个因子对LST的影响大小来看,SI是影响川中丘陵地区LST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分别为土地利用、NDBI、归一化水汽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 NDM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海拔、土壤类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DWI,MNDWI)、降雨、坡度、坡向。
2023年06期 v.45;No.267 113-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3 ] - 张永富;温彦平;
在评审核技术利用项目环评文件中发现,Ⅱ类射线装置的辐射风险预测及风险管理存在诸多内容缺失或错误,无法定量描述在人员误入情况下的受照剂量,难以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以Ⅱ类射线装置在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的应用为例,基于辐射防护基本理论,构建了一种快速剂量估算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目的是准确评估潜在的人员误入辐射风险。通过案例分析,量化了人员受辐射剂量与其移动速度和距离之间的数理关系,同时证明散射线是该环境中主要的辐射源。该研究提出的模型不仅适用于煤矿井下或地面类似的工作环境,也可用于评估其他密封源作为辐射源项的Ⅱ类射线装置。
2023年06期 v.45;No.26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正>1.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该报告介绍了2022年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进展,总结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反映了重点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碳市场建设、政策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进展,并阐述了我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主张和立场。
2023年06期 v.45;No.26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 ] <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1993年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4条“影响评估和尽量减少不利影响”提出了“采取适当程序,要求就其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拟议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2022年12月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规定了23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目标,其中行动目标14进一步要求了将生物多样性充分纳入环境影响评估中。
2023年06期 v.45;No.26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3 ] -
<正>~~
2023年06期 v.45;No.267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正>10月10—11日,生态环境部在重庆市召开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讲话。黄润秋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科技攻关成效显著,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地平台建设稳步提升,成果转化应用有序推进,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学普及蓬勃发展,组织管理务实优化,切实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2023年06期 v.45;No.26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
<正>《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前身为1979年创刊的《重庆环境科学》,于2013年9月改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本涵盖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科技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研究、环评管理及政策解读、环评专业技术探讨,以及环境科技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杂志作者群主要为一线著名环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杂志内容充分反映了相关专家学者在环评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环评领域专业群体的声音,对于环评从业人员以及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人员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2023年06期 v.45;No.267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