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访问量:406792

特别关注

  • 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科技支撑建议

    王蕾;邢维龙;范德玲;石利利;

    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质量目标管理与风险防控并重转变。本文较为系统地剖析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毒性数据缺失、危害测试与评估技术发展缓慢,环境暴露评估技术相对落后,新污染物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明显不足,新污染物替代和风险管控技术发展滞后等方面;从科技支撑层面,提出了设立新污染物治理科技专项、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国家新污染物研究领域的科技战略力量,构建国家新污染物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工程试点示范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参考。

    2023年02期 v.45;No.26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44 ]
  • 支撑新污染物治理的生态环境标准研究

    王海燕;余若祯;刘琰;王宗爽;朱静;卢延娜;王晟;

    生态环境标准是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手段,也是新污染物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支撑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本文系统梳理了现行新污染物治理相关的强制性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标准和管理技术规范等标准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新污染物调查评估技术方法标准、监测标准、排放管控标准和相关基础标准制修订等下一步发展建议。

    2023年02期 v.45;No.26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38 ]
  • 欧盟化学物质管理经验对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启示

    李仓敏;张丽丽;蒋京呈;胡俊杰;王燕飞;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欧盟化学物质管理法规的制定、实施经验与最新进展,以及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和防控所需的数据管理,结合我国化学物质管理与新污染物治理的现状、进展与不足,提出完善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法律体系,整合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数据及信息,协同推进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污染防控措施落实等建议,为我国有效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参考。

    2023年02期 v.45;No.263 13-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30 ]
  • 典型新污染物治理国际经验研究——以《斯德哥尔摩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例

    任志远;彭政;姜晨;秦明昱;田振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典型的新污染物,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POPs治理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一套针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体系。首先结合《斯德哥尔摩公约》,梳理美国、日本、加拿大、部分欧洲国家等典型发达国家POPs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欧洲针对POPs治理形成的国家—欧盟—国际三级法律体系;其次基于风险控制理念提出了以POPs为代表的具有PBT特性(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管控先进国际经验和对重点化学品进行识别、筛选、评估、管控的优先性策略;为促进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2023年02期 v.45;No.263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906 ]

管理聚焦

  • 广东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路径探讨

    吴锦泽;蔡思彤;杨梦薇;王明旭;曾梓莹;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有效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源头预防作用的关键在于拓展实施应用路径。梳理了广东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立以来,在综合决策、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信息化应用等多个应用领域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得出存在应用体系不健全、应用领域局限、共享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了加快健全应用机制、大力拓宽应用领域、提高共享应用深度等方面的建议,以更好地支撑美丽广东建设,也为各地加快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应用提供借鉴。

    2023年02期 v.45;No.263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77 ]
  • 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杨晔;王琰;王龙飞;吕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的重要信息化支撑平台。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探索和实践深入推进的要求,重点阐述了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功能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化工作总体设计以及加强应用支撑的思考,提出了提升信息的密度、维度和逻辑关联度的相关建议。

    2023年02期 v.45;No.263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04 ]
  • 重庆市两江新区生态城市规划思考

    李文哲;宗会明;吴函颖;

    通过分析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从生态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生态廊道打造与旧城区生态改造三个方面展开两江新区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思考,提出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案,并指出两江新区未来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模式。

    2023年02期 v.45;No.26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8 ]
  • 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协同推进温室气体管控的建议

    赵洪飞;文思嘉;杜蕴慧;吴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源头防控的基础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两项制度共同推动温室气体管控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路径。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进展,系统分析减污降碳协同在温室气体管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技术规范体系、分阶段推进试点工作的对策建议,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23年02期 v.45;No.263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77 ]
  • 浅析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

    刘强;贾伟力;张乐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复杂、多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中长期工作,需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本研究在总结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国家发布的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系统有机结合,并遵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动态管理的原则,探索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管理机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策划、行动方案实施、工作绩效评价和持续改进四大方面,评价体系包括管理机制建设、行动方案策划、创新实践和管理绩效四大维度。通过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建设,以期推动企业系统、科学、有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2023年02期 v.45;No.263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75 ]
  • 液晶单体的环境分布、环境风险和管理建议——基于文献分析

    杨铠名;王睿;龚逸伟;艾亚迪;黄迪;杨舒雯;权蔚慈;程红光;

    近年来,液晶单体(LCM)作为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材料,随着显示器的生产量不断提高,将会大量释放到环境中。LCM单独嵌入在液晶显示器中,种类繁多,不易与其他成分结合,潜在的污染特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系统阐述了LCM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分布情况、污染水平、生态毒性和人体健康风险等污染问题。结果表明:LCM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在空气中的分布浓度最高,其次是水、环境沉积物和土壤环境;部分LCM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特征,可能会对生物造成急、慢性中毒;LCM可能通过粉尘食入、吸入和皮肤接触三种方式进入人体,成人和儿童每日总摄入量分别为4.42×10~(-2) ng/kg和2.69×10~(-1 )ng/kg;同时在人体的血清中也检出了多种LCM的存在。最后,针对LCM的特点和污染现状,文章提出重视基础研究、增强监测评估、将LCM污染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为我国未来的LCM研究和管理提供思路。

    2023年02期 v.45;No.26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6 ]

实践交流

  • 天津市中心城区PM_(2.5)时空分异及污染暴露度研究——以2019年为例

    曾穗平;田健;曾坚;赵茜雅;

    PM_(2.5)是复合型大气污染物的首要污染物,识别污染物时空扩散规律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控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应用GIS及SPSS等分析方法,探讨精细尺度下2019年天津市中心城区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暴露度。结果表明:(1)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PM_(2.5)浓度呈现“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的特征。1月份、2月份为典型污染月,日均污染浓度呈现周期性起伏变化规律,具有周末和节假日浓度高于工作日的“周末效应”;(2)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典型污染月的PM_(2.5)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北高南低,单峰单谷”的态势;(3)在相关性方面,影响PM_(2.5)浓度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呈现工业强主导、交通弱相关,不同尺度敏感度分异的特征。

    2023年02期 v.45;No.263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9 ]
  • 松嫩平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尹朝援;

    该文采用人机交互式方式及Matlab编程获取1985—2015年间松嫩平原土地利用信息、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区域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重点探讨土地利用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松嫩平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多样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其土地利用强度则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地加强;1980—2018年间松嫩平原平均年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下降的变化率为-9.89 mm/10a,年平均温度变化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上升的变化率为0.256℃/10a;土地利用格局与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年平均温度则为正相关性;经偏相关负相关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强度对温度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对降水的影响,且强度与降水、温度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复相关系数平均值达0.87)。

    2023年02期 v.45;No.263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0 ]
  • “十三五”期间自贡市饮用水水质状况研究

    唐宇梅;刘红兵;邹同静;何水晶;江欧;钟宗莲;

    为全面了解自贡市饮用水水质现状和变化情况,本文对“十三五”期间自贡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自贡市城市和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富营养化状况和主要超标因子等。监测结果表明:2016-2020年,自贡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较高,富营养化程度不深,水质状况稳定。五年间,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不断提高,水质改善明显,与城市饮用水的差距逐年减小。自贡市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状况良好,主要超标因子相对集中。建议持续保持城市饮用水的高达标率,重点加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管,不断提高乡镇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保障全市饮用水稳定达标。

    2023年02期 v.45;No.263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2 ]
  • 庆阳市域内油气钻采作业所致环境污染问题探析

    王程;敬小兰;李镜;

    庆阳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油气钻采作业给庆阳市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分析2018—2022年庆阳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中油气钻采作业相关违法案件,结果表明庆阳市域内油气钻采作业所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伴生气未全部回收利用,采出水超标回注,钻井泥浆、含油废水和含油污泥下渗污染土壤,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储运不规范,对于环境管理制度不落实等,最后针对庆阳市域内油气钻采作业所致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以期为庆阳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3年02期 v.45;No.263 7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6 ]
  • 重庆市梁平区生态本底状况质量评价及认定研究

    李子辉;朱康文;姜亚楠;宋丹;

    以梁平作为研究区,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态胁迫、生物多样性以及污染压力5个方面开展梁平生态本底现状进行评估,并识别梁平良好生态本底空间分布。得出以下结果:(1)梁平区生态质量维度处于优秀等级面积为507.9 km~2,分布于双桂、安胜等乡镇;良好等级面积为988.96 km~2,分布在梁平的东南部乡镇;一般等级区域主要分布于梁平东部地区。(2)梁平区生态质量存在优秀和良好两种类型,优秀等级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91%;良好等级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97.09%。总体上,梁平污染压力较小。(3)梁平区生态本底为优秀等级面积为6.55 km~2,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35%;良好等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梁平的东北以及西部乡镇,占全区总面积的22.63%;一般等级区域主要分布于梁平中部以及西北部的乡镇,占全区总面积的77.02%。梁平生态本底类型整体以一般等级为主。

    2023年02期 v.45;No.263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3 ]

环境科技

  • 脱脂餐厨垃圾混合热解过程中热解反应机理研究

    付超;郑扬;孙鹏越;肖鸢;刘亮;

    餐厨垃圾(kitchen waste, KW)的处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炙手可热的问题。本文提出“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热解”的方法,并利用热重实验结合等转化法(FWO、KAS)对餐厨垃圾、水稻秸秆及混合样进行热解动力学进行研究。20℃/min下餐厨垃圾和水稻秸秆混合热解的TG和DTG曲线都处在单样之间,随着水稻秸秆比例的添加,TG曲线逐渐向高温区移动;通过FWO和KAS法计算得出混合样的平均活化能在餐厨垃圾和水稻秸秆单样之下。随着水稻秸秆的掺混比增加,平均活化能呈上升趋势。餐厨垃圾热解过程中加入水稻秸秆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热解反应的进行。

    2023年02期 v.45;No.263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2 ]
  • 西南某化工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

    周炼川;余海;李雨桐;刘坤;程敏;李洪刚;杨杉;

    采用富集因子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PCA/FA分析法,研究了西南某化工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园区土壤重金属浓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依次为Zn>Ni>Cu>Pb>Hg>As>Cr>Cd, Hg元素点位超标率为14.3%,其余元素均未超过筛选值。除Hg和Cr元素不遵循正态分布,其余元素浓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Hg元素地累积指数平均值为7.70,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3 874.40,生态风险属极强水平。PCA/FA分析也表明,Hg元素权重为0.205,是8类重金属中权重最高的污染物,可能是由于人为活动造成Hg元素浓度超标导致。

    2023年02期 v.45;No.263 99-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8 ]
  • 基于模型辅助的污水处理厂抗冲击负荷定量化研究

    唐燕秋;陈佳;陈建;李萍;

    利用BioWin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在满足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从进水污染物最大处理能力、不同冲击时长下进水污染物最大浓度两个维度,定量化评估了陶家污水处理厂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能处理的进水COD、NH_3-N和TP最大浓度为306.08 mg/L、24.90 mg/L和4.22 mg/L,分别为正常进水COD、NH_3-N和TP浓度的169%、198%和213%;污水处理厂抗冲击负荷能力随冲击时长逐渐降低,当遭受1~10 h的冲击时长时,污水处理厂能承受的最大冲击负荷为正常进水浓度的250%~130%;污水处理厂最大抗冲击负荷时长为6小时,6小时以上抗冲击负荷能力为正常进水浓度的1.3倍,即COD、NH_3-N和TP浓度为235.3 mg/L、16.35 mg/L和2.57 mg/L;TP是制约该污水处理厂抗冲击负荷能力的关键因子。

    2023年02期 v.45;No.263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5 ]
  • 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排水管网污染溯源研究

    朱启运;王晓鑫;李霞;许桥峰;

    排水管网污染溯源对于排水管网整改、工业排水监管都有重要意义。包头市北郊水质净化厂为解决高总氮总磷进水溯源问题,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头进行管网溯源排查。通过该探头现场大量快速检测的吸收光谱,可即时判断管网水质类别,再通过对少量代表性水样的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高氮磷污染来源。吸收光谱研究发现该区域生活污水具有典型的250 nm吸收峰肩,而工业废水大多具有230 nm以下的硝态氮吸收峰。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可将管网样本分为6类。对各类样本的实验室检测,发现当地生活污水总氮总磷较高较工业废水更高。利用吸收光谱现场快速识别排水来源类型极大地提高的溯源工作效率。

    2023年02期 v.45;No.26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8 ]
  • 磷酸二氢钙协同氧化铝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

    曹园城;严欢;刘超;刁志龙;吴双;李兵;

    采用《固体废物浸出质量浓度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 299—2007)对稳定化后污染土壤中铅浸出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并结合土壤样品的扫描电镜分析和铅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分析了污染土壤中铅稳定化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药剂均能降低铅的浸出质量浓度(磷酸二氢钙复配氧化铝>磷酸二氢钙>氧化铝);当磷酸二氢钙添加质量比为2%,氧化铝添加质量比为3%时,稳定化后污染土壤中铅浸出质量浓度能满足地下水Ⅲ类标准;磷酸二氢钙与氧化铝施加入土壤后,能有效降低污染土壤中铅弱酸可提取态含量,增加铅残渣态含量,同时也增强了土壤的致密性,从而降低铅的浸出质量浓度。说明磷酸二氢钙协同氧化铝处置铅污染土壤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3年02期 v.45;No.263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4 ]
  • 日照市河道清淤工程对其水文情势及水质影响的研究

    王鹏;牟玉伟;殷立港;

    以日照市付疃河河道清淤为例,在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平面二维恒定流和悬浮物扩散数学模型来研究河道清淤施工悬浮物的运动形态和对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利用水动力模型模拟对比清淤前后污染物削减变化。结果表明:河道清淤施工悬浮物扩散会给清淤区域内及下游约900 m范围的水体水质造成一定影响,清淤后,河道水位变化为0.4 m之间。总体来说,本次河道清淤施工悬浮物对河道影响较小,工程结束后对河床造成一定的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总体上改善了原有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和河床断面,对下游河道自净能力有正效应。

    2023年02期 v.45;No.263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7 ]

  • 聚焦新污染物 深化环境污染防治

    <正>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加强新污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环境污染防治、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要求,对于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意义重大。

    2023年02期 v.45;No.26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0 ]
  • IAPA文摘

    吴成志;徐韵昕;

    <正>IAPA简介《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估》(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IAPA)是由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mpact Assessment,IAIA)主办的环评专业期刊,主要刊载建设项目、规划和政策评估以及环境、社会、健康、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环评实践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经与IAIA协商,自2017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杂志将翻译刊载IAPA全部论文摘要,并每年刊载一篇优秀论文的全部译文,以期为国内环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国际环评发展概况的全新窗口。相关摘要包含了与论文同等数量的主要信息,同时注明了全文的链接地址等,能够基本满足读者了解行业先进研究成果的需求。

    2023年02期 v.45;No.263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