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世英;柴西龙;杜蕴慧;吴铁;吕晓君;
通过分析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关键点及对技术支撑的需求,系统提出了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在制度整合方面打通环评、许可、执法三大主要环节,形成统一的技术方法体系;在制度自身方面,明确管理程序、管理范围等,解决许可排放限值和环境管理要求等的技术方法;在监管执法方面,明确环境执法程序、方法、处理等要求,告知企业应遵守的环境守法责任和义务等。同时,详细介绍了2种管理规范性文件、8类技术规范性文件的技术要点。最后,从加快推动条例制定、推进基础数据调查、完善环境大数据系统、开展基于环境质量的排污许可技术支撑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今后进一步优化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议。
2018年01期 v.40;No.23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0 ] |[下载次数:559 ] - 梁忠;汪劲;
我国的排污许可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与形成三个阶段,现已基本建立起排污许可制度的总体框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将是为排污许可设计具体的实施制度。现有法律规定为排污许可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现有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而作为实施排污许可具体依据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效力较低,无法为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我国应尽快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一体的排污许可法律体系,为排污许可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引。
2018年01期 v.40;No.23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1146 ] - 邹世英;潘鹏;刘大钧;柴西龙;吕晓君;李元实;
排污许可制是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落实排污许可制,支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固定污染源进行现代化监管,强化企业守法和履行环境责任,提升社会公众监督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落实《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提出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的若干思考,包括平台定位与建设原则、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平台总体架构设计,并阐述平台在标准规范、管理机制、软件系统、数据库、运维保障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建设路线,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8年01期 v.40;No.232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300 ] - 吕晓君;董峥;吴铁;关睿;苏丹;
结合国内外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定位、内容和制定过程,重点研究排污许可改革思路,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构架、数据内容等,提出以排污许可大数据为基础、以其他固定污染源数据库为补充的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依托大数据编制我国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解决我国以往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方法学存在的数据量少、代表性差、有效性不足、时效性不够等诸多问题。
2018年01期 v.40;No.232 15-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53 ] - 竺效;王盛航;
排污许可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也是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是排污许可制度的核心。已有实践证明,排污许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我国的环境质量,但也存在着法律责任体系不够完整的问题。目前我国污染物排放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超过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排放的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无证排污、超许可事项排污,以及违反信息公开、自行监测等义务应承担的多项法律责任,完善了污染物排放法律责任体系。
2018年01期 v.40;No.232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448 ]
- 魏峻;
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贯彻落实国家要求,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从严控制许可量,落实各项管理要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最严格的管理手段推动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与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的对接,整合、统计和优化数据,开发并完善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系统,对接移动监测和移动执法系统,实现监测、监管、监察"三监"信息联动及证后从排口到移动监测、监察的闭环管理,提高本市执证企业管理效率,全面实现对企业的定量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2018年01期 v.40;No.232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203 ] - 王拯;刘晓华;
排污许可是近一个时期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环节。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倒逼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推进环保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江苏省是全国开展排污许可制度较早的省份之一,通过介绍江苏省排污许可工作的发展历程、取得成效及经验做法,为各地排污许可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18年01期 v.40;No.232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256 ] - 许乃中;奚蓉;杨昆;龙颖贤;张玉环;
基于流域综合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筛选了流域综合规划的重点环境影响源,通过系统分析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途径与范围,建立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清单,并根据流域生态功能定位、资源环境特征以及规划重点的差异给出了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差别化要求,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参考。
2018年01期 v.40;No.23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63 ] - 孙振亓;線海彦;罗君;米旦旦;年丽丽;蒋生豪;
地铁建设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公众对环境影响的感知不可忽视。以兰州市地铁一号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地铁建设过程的居民环境感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居民感知空间分异特点,聚类分析法研究不同区域居民感知情况的异同,层次分析法探讨居民对各环境影响因素的感知程度,综合判断地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环境感知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不同区域居民的感知存在异同点,这些异同点与对应区域的自身特点相关;居民对地铁建设影响行居环境的感知最强,生态环境次之。结合感知调查提出合理的措施建议,可为减弱地铁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2018年01期 v.40;No.23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56 ] - 张建平;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生活垃圾混合焚烧技术虽然已是污泥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但由于国内工程实践经验不多,还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摸索。随着《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第二次修订,明确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进入生活垃圾焚烧炉处置的焚烧烟气中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为掺烧污泥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此类项目的推广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工程分析中污泥的成分、热值和重金属迁移等进行分析,对掺烧污泥的热干化和焚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处理措施、执行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污泥与生活垃圾混合焚烧项目的环境管理提出建议。
2018年01期 v.40;No.232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8 ]
- 黄孝艳;王陆潇;刘晓;
按照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对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的要求,基于现有信息化基础,立足重庆市环境监察办公室职能职责,构建了从问题的收集、甄别、分派、跟踪、督查、反馈、核销、办结等全过程封闭式管理流程,研发了上下直达、横向联动的全市一体化环境监察信息系统,实现了环保部、全市环保系统和各市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环境监察"督政"工作提供了信息化工作平台,为环保垂改后的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示范作用。
2018年01期 v.40;No.232 63-6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6 ] - 阮定伦;彭超;石光明;杨复沫;翟崇治;王欢博;江海洁;
利用2013年1—12月重庆沙坪坝区不同粒径颗粒物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探讨气象因素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PM_(1.0)、PM_(2.5)、PM_(10)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非正态分布,其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2.6μg/m~3、69.3μg/m~3、86.7μg/m~3;(2)3种粒径颗粒物均具有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特征,其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双谷型,季节变化均为冬高夏低;(3)不同季节影响颗粒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春季3种粒径颗粒物浓度均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夏季则均与温度、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秋、冬季均与降雨量、风速呈显著负相关。
2018年01期 v.40;No.232 67-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14 ] - 刘坤;杨杉;汪军;李洪刚;张晟;程敏;邹家素;
为明确不同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住宅绿地、道路绿地三种典型绿地利用类型,测定了绿地土壤中Pb、Cd、Zn、Ni、Cu、Cr、As和Hg八种重金属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季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性显著,两季均表现为Hg、Cd的平均含量超过重庆市土壤背景值,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同一季节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差异较大,住宅区绿地中As的含量以及道路绿地的Cu、Zn含量在两季均表现为最高。Cd是研究区域绿地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其单因子污染指数最高,应加以防范。土壤污染综合指数表明,夏季以公园绿地重金属的PN最大,冬季以住宅区绿地重金属的PN最大。
2018年01期 v.40;No.232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53 ] - 黄凯;张雪娇;冯媛;张发文;
通过对某尾矿库土壤的采样调查,测定了土壤中5种重金属(Pb、Zn、Cd、Cr、Cu)的含量和形态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风险危害指数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均超过河南省土壤背景值,以Cd超标最严重;Cd与Pb、Cu与Zn、Cr同源性较高;可交换态中Pb和Cu的所占比较高,5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为残渣态;评价显示土壤中Cd已达到重度污染,其余元素生态风险程度均为低级,采样区域整体处于很强生态风险等级,农田区更是达到极强生态风险等级。
2018年01期 v.40;No.23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370 ] - 姜荣;
上海市现有的104个规划工业区块总面积约794.97 km~2,分布于各区,浦东新区工业区块的个数和总面积占第一,宝山区工业区块的单位面积工业用地面积占第一。彭浦工业区、漕河泾开发区和莘庄工业区周边500 m范围内敏感目标(居民区)的面积占比大于50%,影响人数较多。基于以上分析,建议通过严格管控工业区入驻企业类型、污染物排放综合管理和合理规划工业区块发展等措施对工业区块进行管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建议对工业区块周边敏感目标进行更详尽、细致的分析,以利于工业区块影响的全面分析。
2018年01期 v.40;No.23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8 ] - 兰劲涛;
以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配套的4个码头泊位竣工环保验收为例,从液体化工码头竣工环保验收应具备的验收工况条件、码头的变更以及变更引起的环境影响变化、验收监测要求、环保措施落实四个方面讨论液体化工码头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应关注的重点以及以上四个方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以为其他的液体化工码头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8年01期 v.40;No.232 89-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0 ] - 唐敏;杨杉;刘坤;程敏;张勇;
工业园区突发性污染事故会对人群健康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建立土壤地下水污染预警应急系统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减少污染扩散与生命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预警、应急监测和处置等方面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结合GIS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了土壤地下水环境预防和应急监测网络,以期提高实时监测和应急监测的精准性,提高园区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预警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01期 v.40;No.232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677 ]
-
<正>为进一步促进环评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树立优秀环评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社组织编委会成员,根据论文选题的重要性,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论文发表的应用价值和影响力等,对本刊2016年度发表的论文进行筛选,最终评选出20篇优秀论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按刊登期次排序)。
2018年01期 v.40;No.232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6 ] <正>IAPA简介《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估》(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IAPA)是由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mpact Assessment,IAIA)主办的环评专业期刊,主要刊载建设项目、规划和政策评估以及环境、社会、健康、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环评实践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经与IAIA协商,自2017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杂志将翻译刊载IAPA全部论文摘要,并每年刊载一篇优秀
2018年01期 v.40;No.23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
<正>《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于2013年9月正式创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2018年01期 v.40;No.232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