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婧;马宗伟;毕军;邹丽萍;胡鸿飞;
当前我国仍处于环境风险事件高发期,环境风险管理弊端日益显现,全过程管理已成为风险管理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环境管理核心制度之一,对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联系。通过阐明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现状,对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双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性和互补性特征,从提升环境风险评价地位、健全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标准体系以及开展环境风险标准化管理三方面提出未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协同发展的建议。
2017年01期 v.39;No.22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11 ] - 朱斌;
上海化学工业区是世界级的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专业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园区规划、规划环评、环境建设体系、三级应急响应体系、监控及监管体系六个层面的全面的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但园区环境风险管理目前也面临问题及挑战,如在规划上要统筹园区的风险评价和防控;从园区角度建立各类风险防范措施并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平台;化工企业须按升级转型及严控各类风险的要求入园。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科学规划和评价,又要合理防控,才能将环境风险降到最小。
2017年01期 v.39;No.22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53 ] - 刘进龙;
炼化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正确设定事故情景和确定风险源项十分重要。通过分析风险源项的3个构成要素:源强大小、持续时间和事故频率,并以3个典型的炼化项目为例,讨论了如何正确确定炼化项目大气环境风险源项,总结出正确确定源项所必需的4个必要条件。此外,还从管控危险物质、毒理学指标、风险减缓措施等方面分析了确定风险源项的难点及不确定性,分别给出解决方案。
2017年01期 v.39;No.22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0 ] - 郭慧;吴成志;
通过介绍美国联邦环保局(U.S.EPA)的环境风险管理计划(RMP)和事故风险评价方法,从风险评价和后果模拟的目的、可燃物质的模拟要求和技术导则细节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的法规进行了比较。此外,还对EPA推荐的5个常用大气风险扩散模型SLAB、DEGADIS、INPUFF、AFTOX和ALOHA的特点、适用条件以及各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我国大气环境风险评估法规和技术导则相关工作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7年01期 v.39;No.22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55 ]
- 胡耘;王圣;郭同书;
随着我国各地雾霾现象频发、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颁布之初引发的激烈争论,到国家及各省份陆续出台各项超低排放相关政策,火电项目大气污染物控制要求日趋严格。实施超低排放将大幅度降低火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但同时也对此类火电项目环评带来不同程度的难点和问题,从而对火电厂环评提出了新要求。从超低排放的概念和相关政策出发,结合工作实践,从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总量控制等角度,对超低排放火电项目环评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17年01期 v.39;No.226 19-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75 ] - 潘鹏;杨晔;朱美;程琳俨;
建设项目环评指标数据对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环境管理宏观决策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而其数据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开展火电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指标数据质量研究,分析火电环评指标数据的主要内容,提出一套火电环评指标数据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指标数据的质量评价实践,并提出改进后续火电环评指标数据质量的建议。
2017年01期 v.39;No.22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8 ] - 袁懋;
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要通过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对照该要求,提出了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了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的不足之处,概述了日常准备、应急响应、现场勘查、确定监测项目、现场采样及测试、监测分析方法、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急监测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要技术要点。建议在应急监测方案中明确终止条件,在应急监测快报及报告中提出终止预告。同时,日常积累和储备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基础和保障。
2017年01期 v.39;No.226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297 ] - 刘弓冶;倪士英;黄仁杰;刘长军;孙国金;钱锐;侯立安;
通过简要阐述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的发展与现状,指出在我国中长期核电发展战略及"后福岛时代"的大背景下,开展近岸海域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与监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实我国近岸海域连续、周期性监测数据,将为核事故的应急处置及事故影响范围和程度的确定提供评价依据。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一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管理、完善海洋放射性监测网络和大力推进海洋放射性测量技术研究等3项亟需开展的工作。
2017年01期 v.39;No.22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28 ]
- 曹家新;
为避免错误的监测数据给环评结论造成不利影响,结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实例对建设项目环评现状监测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审核与判断进行探讨,对错误的监测结果进行有效识别,并提出在实践中完善项目环评现状监测的几点建议。
2017年01期 v.39;No.22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34 ] - 刘枫;程言君;刘春红;王硕;
基于北京某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改工程环评案例,采用ADMS-Urban大气扩散模型就其恶臭对高层住宅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前,以现场地面实测结果,采用与模拟预测相同的大气扩散模型反推恶臭无组织排放源强,进而确定技改工程有组织排放源强;模拟中,采用ADMS-Urban扩散模型计算高层住宅不同高度模拟结果,分析无组织排放和有组织排放对不同高度住宅的影响规律,以此提出对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该套实测反推法确定恶臭排放源强的研究方法及恶臭污染物对不同高度敏感点环境影响规律的研究成果,对同类垃圾转运站环评案例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价值。
2017年01期 v.39;No.226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9 ] - 叶萌;陆大银;何永胜;
通过某电厂2×300 MW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的实践,对"203"超低脱硫除尘技术进行了验证。该技术以"单塔双区"为核心,即在吸收塔浆池内形成两个pH值分区,兼顾SO_2吸收以及石膏氧化过程,配合优化喷淋区域、增设多孔性分布器及均匀流场等措施,达到高效脱硫协同除尘的目的。某电厂采用该技术改造后的投运结果显示,机组满负荷时采用单塔即可达到99.6%以上的脱硫效率,在不加装湿式除尘器的条件下,FGD出口粉尘能够稳定地控制在3 mg/Nm~3以内,优于最新环保要求,两台机组每年可向大气减排SO_268 315 t、粉尘812.5 t。
2017年01期 v.39;No.22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8 ]
- 李大荣;叶姜瑜;陆榆丰;燕艳;
针对煤制聚甲醛废水好氧段甲醛、TOX和COD去除率低的现状,筛选并复配组合型微生物强化菌剂RJ,应用于宁夏某煤化工聚甲醛污水厂好氧段进行生物强化中试试验。试验表明,系统在经历负荷冲击期后运行稳定,活性泥生长状态良好,系统最终出水甲醛浓度均低于4 mg/L,甲醛去除率高达97.8%,三聚甲醛(TOX)去除率达94.2%,COD去除率达92.6%,都远高于该污水厂氧化段的现有去除率,可实现甲醛、TOX和COD的高效去除,为该强化菌剂的实际后续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17年01期 v.39;No.22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1 ] - 郑毅;蒋进元;杨延梅;何连生;
为深入了解南宁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从广义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出发,结合研究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了五级层次结构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向量模法对南宁市2010—2014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11南宁年水环境承载力有所下降,而2011—2014年呈小幅上升趋势;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NH_3-N排放量以及COD排放量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其中COD排放量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效应最大;水资源数量已不是影响南宁市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应加大污染源治理。
2017年01期 v.39;No.226 65-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373 ] - 高翔宇;何艳丽;来庆云;谭大鹏;
喷涂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产生和排放量的估算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常用的源强估算方法,并根据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调研得到的物料、工艺及监测数据,利用常用的估算方法,对喷涂产生的VOC产生量和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将其与验收报告的监测值进行比较,为源强估算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思路。
2017年01期 v.39;No.226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52 ] - 潘兆辉;陈迅;吴正松;
针对HPF脱硫工艺产生的副盐,设计了利用多效蒸发来处理脱硫废液的系统,节能环保效果显著。通过分析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便于软件编程求解,用回归式来表示各相间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年费用为指标,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和复合形法求解,并通过计算机实现其运算。最后以重钢为具体算例,求得最佳效数为1效,为其脱硫液处理系统设计及改进提供了理论参考。
2017年01期 v.39;No.22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9 ] - 罗毅;张卫东;张丹;吕平江;杨和辰;
选取重庆市两江新区典型建筑施工工地,进行地基开挖阶段颗粒物(PM_(10)、PM_(2.5))排放监测,同步观测气象参数。探讨了该典型工地地基开挖阶段颗粒物的排放水平及与气象参数的相关性,并首次计算出重庆市建筑施工工地颗粒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该典型工地地基开挖阶段PM_(10)和PM_(2.5)净浓度范围分别为44.38~913.09μg/m~3和0.54~247.55μg/m~3,最高净浓度值分别为913.09μg/m~3和247.55μg/m~3,最大排放因子分别为0.029 g/(m2·h)和0.008 g/(m2·h)。PM_(10)与PM_(2.5)净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PM_(10)对环境的贡献大于PM_(2.5),地基开挖阶段产生的颗粒物以PM_(10)为主。PM_(10)和PM_(2.5)净浓度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明显,其净浓度与风速、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温度呈弱相关。
2017年01期 v.39;No.226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42 ] - 巩元帅;梅鹏蔚;
利用监测数据,对海河市区段和入海段水质类别进行了评价,分析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为海河干流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海河市区段总体为V类水,入海段总体为劣V类水。从水质变化趋势来看,海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污染因子浓度下降,但入海段污染依然严重,治理入海段水污染问题是海河干流治理的关键所在。
2017年01期 v.39;No.226 86-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48 ] - 蒋红斌;张凯;余全智;唐红军;张海柱;杨永安;
正交实验设计是研究多因子实验问题的重要数学方法,本文利用这一方法,以正交表L_(16)(4~5)安排实验,探索了吹扫流速、吹扫时间、脱附时间、脱附温度和烘烤温度等因素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测定水质中四乙基铅方法的影响。在最优实验条件求得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998,检出限为0.04μg/L。而且实际样品分析中,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完全满足环境水体中四乙基铅的测定需要。
2017年01期 v.39;No.226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2 ] - 龚爱洁;刘幸怡;戴小文;
近年来城市雾霾天气频发,成都市也成为受其影响的城市之一。通过对雾霾发生机制的探讨、城市变化与发展现状的分析,对雾霾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探究。分析认为成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促成了雾霾频发的条件,人为经济活动形成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促使了雾霾频发的现状。结合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求,认为应从减少机动车排放及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标准、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消耗、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方面综合治理城市雾霾。
2017年01期 v.39;No.226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