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访问量:402985

特别约稿

  • 《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成效与展望

    刘志全;

    环境影响评价引入我国后,作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之一,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建立了以《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主的法律体系,为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的成效与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未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方向。

    2022年04期 v.44;No.25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64 ]
  • 构建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王金南;包存宽;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是一种预防性的环境治理手段和辅助优化决策的政策工具。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环评制度及其改革应着重于协调好人与自然、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政府—企业—公众四大关系,重构环评的目的、主体、内容、方法与功能“五要素”,从“价值规范—评价模式—技术方法—制度设计”各层次全过程建立以环评制度为核心并整合其他评价、评估制度的决策评价体系。

    2022年04期 v.44;No.259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65 ]
  • 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执法制度衔接进展及展望

    谭民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和生态环境执法制度贯穿固定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三者的有机衔接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必要条件。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三项制度衔接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并针对政策模糊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衔接操作尺度不一、排污许可证质量和基层执法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强相关政策解读、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衔接要求的可操作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全面提高排污许可证质量,强化基层执法保障、切实提升“依证执法”能力等建议。

    2022年04期 v.44;No.25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989 ]

法制建设

  • 完善规划环评法律制度 强化决策源头环境管控——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

    吴凯杰;汪劲;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源头预防功能,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推行规划体系“多规合一”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的背景下,规划环评制度亟须立法完善。基于我国现行规划环评制度与实践,梳理了规划环评制度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背景,分析了现行规划环评制度存在的适用范围与实际不符、环评质量的程序保障不足、环评结论的实质约束力弱等问题,并提出适用范围、编审程序、跟踪评价、监督机制、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改提供支撑。

    2022年04期 v.44;No.259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096 ]
  • 基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优化建议

    竺效;张校凡;丁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实施已近20年,但仍存在较多违反环评制度的行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过程中发现了一批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典型案例。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中违反环评制度的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可见,违反环评制度的行为主要集中体现为六种情形,且具有隐匿性和主体多元性的特征。各地或企业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也屡次提及环评制度。鉴于此,建议进一步修订《环评法》,完善环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主体法律责任。

    2022年04期 v.44;No.259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84 ]
  • 中美环境立法的政治文化背景比较——以公众环境意识的演进为视角

    王曦;

    通过构建和比较中、美两国公众环境意识演进曲线,展示了1950—2022年这72年里两国环境立法的政治文化背景,提出如下建议:(1)我国立法机关在利用包括环评制度在内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解决第一代环境问题的同时,应当放眼于应对和解决第二代环境问题所需的制度设计;(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演进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的驱动,因此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因势利导,通过完善环境立法和其他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为自下而上的公众驱动做出更好的制度安排;(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经济结构的改善必然引起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研究如何使环评程序更好地适应这种客观趋势,为公众依法有序参与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性保障。

    2022年04期 v.44;No.259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94 ]

实践经验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及地方实践检视

    朱炳成;王灿发;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环评制度”)历经40余年的发展,在预防环境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制度建立初期、制度转型期和制度优化期3个阶段的发展,环评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在各地环评制度改革实践过程中,环评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地方改革中涉及的环评审批权下放、环评审批模式和执法措施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风险。为此,可从推动环评制度体系化建设、完善环评审批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3个层面,推动环评制度完成从单一强调源头控制到关注环境管理全过程的重大转型。

    2022年04期 v.44;No.25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43 ]
  • 中国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40年发展历程与启示

    黄明辉;黄蕊;李巍;

    我国流域开发历史悠久,水资源开发规模和强度居高不下,生态环境影响十分显著,我国流域规划环评已进入完善提升阶段,进一步加强流域规划环评管理并提高实践水平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流域规划环评过去40年内相关管理要求进行历史回溯,总结其发展历程。通过文献分析梳理研究趋势与常用指标,结果显示流域规划环评的研究热点为水电规划,且“三线一单”等新要求引起了广泛关注;近100篇相关文献中常用的52个评价指标重点关注了水文、水资源、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等评价内容。建议以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强化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并纳入气候变化因素,以加强流域“三线一单”应用和跟踪影响评价为抓手,切实提高流域规划环评的质量。

    2022年04期 v.44;No.25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1 ]
  •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践与建议

    周鹏;郎兴华;陶元;朱美;

    回顾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由行政部门负责验收调整为建设单位自主验收后,验收效能显著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明显加大的改革成效。同时,分析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验收检查中发现的建设单位未严格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不到位、验收报告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政府承诺事项进展缓慢等主要问题,并提出弱化污染影响类项目验收、强化生态影响类项目验收,加快推进验收技术规范制修订,加强指导、压实责任、提升信息化水平等管理建议。

    2022年04期 v.44;No.25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25 ]
  •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评的重点问题研究

    龙颖贤;张玉环;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面推进,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评对推动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省、市、县等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分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评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评的基本要求和评价重点,明确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规划协调性分析、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等技术要求,给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生态保护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关注点,提出加强部门合作、出台技术规范、强化制度协同等推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评的相关管理建议。

    2022年04期 v.44;No.25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17 ]
  • 水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宣昊;梁鹏;孙捷;张乾;

    水运行业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推动水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在总结水运行业关键环保措施实施及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环保问题和挑战,并从做好顶层设计、严格环评管理、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及加强关键环保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22年04期 v.44;No.259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01 ]

展望未来

  • 政策环境评价模式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婷;徐鹤;

    政策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政策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模式、框架等基础研究是促进中国政策环境评价制度构建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完善的关键。在对比分析以影响分析为主和以制度分析为主的两种政策环境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特点,分析了两种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并为中国政策环境评价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目前中国的政策环境评价仍应侧重于以影响分析为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借鉴和融合以制度分析为主模式中的“制度优化”理念,以求在有效规避政策负面环境影响的同时,将“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纳入政策决策过程中。

    2022年04期 v.44;No.259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2 ]
  • 在火电行业创新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考

    莫华;帅伟;吴家玉;

    以环境治理水平较高的火电行业为对象,重点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行业环境管理政策要求的变化,及其对行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新形势下,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在环境准入管理、制度要求融合、监管执法形式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建议以环评管理为基础、以排污许可为核心、以监管执法为抓手,探索构建固定污染源管理研究中心,协调政策管理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压实环保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执法水平,创新全过程环境管理模式,为其他工业行业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2年04期 v.44;No.25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9 ]
  • 中国特色的碳排放评价体系研究与思考

    李小敏;许亚宣;赵玉婷;王凯;田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涵盖政策、区域、规划、项目不同决策层,被公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机制,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性制度。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制度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特点,深入分析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全球大国责任与国家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保障与高污染、高耗能(简称“两高”)产业、改善环境质量与降碳三大关系;探索性地从目标、理念、原则、路径、支撑五个层面搭建碳排放评价框架,提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遵循三大理念,坚持三项原则,推进四大路径、提升四大支撑体系建设”的整体评价思路设想;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评价模式,提出支撑碳排放评价亟须解决的技术难点,以期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构建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提供全面有效的科技支撑。

    2022年04期 v.44;No.259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667 ]
  • 将碳评价纳入港口规划环评技术体系初探

    徐洪磊;成润禾;雷立;程金香;

    作为交通行业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港口在作业过程中会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将碳评价纳入港口规划环评技术体系是推动控制和削减港口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碳评价衔接港口规划环评的主要路径,尝试构建了港口规划环评中碳评价技术框架,包括分析港口碳排放现状、识别规划要素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预测不同规划情景下港口碳排放变化趋势、提出有针对性规划调整建议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减排对策措施等四项重点内容,并给出了规划环评中碳评价技术程序。将构建的技术框架应用于案例港口规划的碳排放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在强化低碳情景下,案例港口具有最低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并据此建议全面优化货类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技术和提升生产管理能力。

    2022年04期 v.44;No.259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3 ]
  • 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赵一玮;赵芳;吴艺楠;孟冲;唐薇;

    国际上一些主要经济体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开展多年,在政策立法、技术体系制定以及实践成效方面有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参考国际经验,研究我国将温室气体评价和适应气候变化评价纳入环评管理顶层设计,提出强化立法支撑,顶层设计中应前瞻性考虑到气候变化适应性的内容;突出预防机制,开展基于不同评价对象的温室气体纳入环评体系技术方法研究;实现资源整合,构建不同部门和研究机构间气候变化研究成果互融互通支撑体系等建议。

    2022年04期 v.44;No.25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34 ]

  • 简讯

    <正>1.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比,《适应战略2035》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等任务举措;二是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分别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适应任务;三是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四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和部门协调,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财政金融支撑等保障措施。

    2022年04期 v.44;No.25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 ]
  • 守牢生态环保第一道防线 用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念《环评法》颁布二十周年

    谭民强;

    <正>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环评法》是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部法律,开辟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源头预防的新道路,是我国环评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2022年04期 v.44;No.25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