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访问量:402985

特别关注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分析

    肖如林;王新羿;高吉喜;

    生物多样性维系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地球生命的存续,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生物多样性可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食物、药物、工业原料与能源等,同时对维持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在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的新时代,结合历史、科学、现实情况与资料,系统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人类、支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并由此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建议。

    2022年03期 v.44;No.25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685 ]
  • 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环境评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杨轶婷;徐鹤;

    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环境评价可以从源头避免生物多样性丧失,为规划、计划、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是改善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本文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发系统分析了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环境评价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重点关注国际影响评估协会(IAIA)和欧盟的相关文件,分别梳理了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评价的国际经验,阐述了环境评价不同阶段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问题、结果呈现形式以及可能使用的工具或方法,进一步结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与当前形势,从推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完善配套技术导则与规范和开展试点工作三方面,提出未来推动我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环境评价的政策建议。

    2022年03期 v.44;No.258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74 ]
  •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强化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建议——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经验

    王金洲;徐靖;李俊生;

    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4条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预防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途径。在概述《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决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缔约方履约进展和经验,并回顾了我国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环评立法和技术体系建设、环评经验与不足等,提出了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建议,包括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法律地位;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背景调查、动态观测和情景预测;拓展生物多样性评价边界,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

    2022年03期 v.44;No.258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553 ]
  • 长江生态完整性评估体系构建策略及初探

    郜星晨;姜伟;李翀;

    开展长江流域生态完整性评估,可以衡量修复效果,为长江大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国内外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估经验,介绍了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概念及由来,并针对水生态区划、设定评估基准和筛选评估指标等完整性评估关键环节进行初步探讨。以金沙江下游为例,在不同生态分区分别筛选影响完整性功能实现的关键表征指标;提出生态完整性评估框架体系;识别完整性退化的主控因子;提出对干流实施生态调度补偿、对支流开展生境替代的修复模式。并从建立长江水生生态完整性监测体系、推进水生生态完整性试评估工作以及完善评估基准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水生生态完整性评估体系发展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44;No.25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61 ]
  • 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视角下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基础构建研究

    李娜;肖书文;孙乔昀;陈思淇;张玉钧;

    在自然保护事业快速发展与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亟需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基础。从我国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问题切入,利用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理论,从生态系统综合保护、重点生态空间布局、区域可持续发展3方面构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综合保护目标,自然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关键区域识别和生态廊道连通规划等空间布局方法,协调共同治理、管理效能提升和生态产品转化等可持续管理路径,可为复杂系统管理、保护网络构建及管理体制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03期 v.44;No.25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28 ]
  • 海上风电场对鸟类生态影响研究

    陈斯婷;李智;马丽;

    随着海上风电场的快速发展,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对鸟类生态的影响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研究结果表明:鸟类与海上风电场内的电机或其他障碍物碰撞,不仅会影响迁徙鸟类的数量,也会导致鸟类死伤,增加鸟类的死亡率;鸟类受到视觉或其他刺激的影响时,对风电场进行规避,使鸟类活动范围受限,从而增加迁徙距离,造成能量损耗;海上风电场导致鸟类栖息地被占用或被屏障,造成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的丧失,对鸟类繁殖率或种群规模产生直接影响。科学地评估海上风电场对鸟类生态的影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上风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03期 v.44;No.25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04 ]

管理聚焦

  •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若干思考

    付乐;迟妍妍;王夏晖;张丽苹;张信;

    生态环境监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黄河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标准不完善、生态监测网络未形成、流域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为导向,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保障”的生态环境全过程监管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相关标准、现代化监测网络体系、规划环评会商机制及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制度等进行事前防范;通过提升监督执法水平和能力、开展监测与预警应急工作、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评估体系等开展事中监督;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保险和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以完成事后保障。

    2022年03期 v.44;No.258 35-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90 ]
  • 典型稀有金属行业大气环保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以钼行业为例

    罗斌;王红梅;于瑞;黄家玉;胡京南;

    近年来,我国以钼为代表的稀有金属行业发展迅速,但伴随而来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加强钼行业大气环保管理,本文分析了钼行业现状、主要冶炼工艺及大气污染治理情况,剖析并指出行业大气环保管理面临装备工艺水平落后、简易低效处理工艺多、排放标准待修订完善、环保监管水平落后等问题,并提出提升生产装备工艺水平、全面开展钼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与评估、实施简易低效治理设施提效改造、修订完善钼行业排放标准、加强钼行业治污帮扶指导与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等环保管理对策建议,为提高以钼为代表的稀有金属行业的污染防治和环保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2022年03期 v.44;No.25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94 ]
  • 科技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罗旭;彭枫;邓伟;周渝;丁佳佳;

    生态环境科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利器。本文在全面总结重庆市生态环境核心技术、科研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和产业发展等现状的基础上,识别出当前存在科技成果前瞻引领不足、关键技术亟需突破和环保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突出短板和问题,并从科研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体制改革等六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加快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以期支撑引领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22年03期 v.44;No.258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3 ]
  • 欧美臭氧污染防治经验与启示

    姜华;张涵;

    近年来臭氧成为我国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欧美臭氧污染防治的经验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析了2015—2021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表明我国目前臭氧污染防治正处于关键时期;分析了欧美臭氧污染防治的工作机制,并从法律法规、管制措施、排放标准、臭氧监测、前体物排放控制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欧美臭氧污染防治工作的经验;据此进一步提出我国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应全方位、多主体参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保障法律地位,科学制定指标限值,深入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对污染区域进行重点管制,完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监测体系,限制前体物的源头、末端排放。

    2022年03期 v.44;No.25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2 ]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响应分析

    孙娟;刘铁军;张雪雨;王祺鑫;来贺菲;杜小娟;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影响一定区域范围内环境质量变化的根本动力。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理论,利用北京市1999—2018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及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数据,构建了由12项指标构成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PSR模型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Q)与11项社会经济指标均有高度的相关性;大气环境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改善,已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阶段;另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措施和环保投入等环境友好型政策措施是推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内在动力。

    2022年03期 v.44;No.258 57-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45 ]
  • 基于基本指标模式的电网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研究

    张体强;李金阳;杨丹;侯国彦;曾文慧;罗毅;杜思颖;

    在分析电网规划特点的基础上,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 24—2020)、《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130—2019)的要求,采用清单分析法识别出电网规划环境影响因子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环境风险。采用基本指标模式建立了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电网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设定为“电网规划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电网规划顺利实施”;基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提出由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风险组成的准则层;并进一步对准则层指标体系逐一开展指标层构建,最后提出电网规划的环境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可供电网规划环评工作者参考使用。

    2022年03期 v.44;No.258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5 ]

环境科技

  • 大田条件下石灰降低水稻镉累积效果研究

    刘敏;孟晓琦;刘伟;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在某镉污染地区研究石灰调节土壤pH降低稻米镉积累的效果,以降低镉食物链暴露途径的风险。根据RothLime模型试验共设置4个石灰剂量处理(0、2.25、4.50、7.50 t∕ha),种植两个水稻品种。得到如下研究结果:石灰(2.25~7.50 t∕ha)在2018年一次性施用,最高剂量(7.50 t∕ha)的石灰使土壤pH由初始的5.5上调至6.5左右。施用石灰可提高根际土壤pH、降低CaCl2可提取的镉含量和稻米镉含量;籽粒镉含量与水稻成熟期根际土壤中CaCl2可提取的镉含量显著相关;当一次性施用7.50 t∕ha石灰时,水稻籽粒镉含量降低了77%~80%,连续三年稻米镉含量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0.2mg∕kg),并且产量未受影响。本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施用CaCO3使土壤pH上调至6.5,能显著降低水稻籽粒镉的积累。

    2022年03期 v.44;No.258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9 ]
  • 重庆市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研究

    唐燕秋;陈佳;张可;陈建;

    选取重庆市272座典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利用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了进水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主要因子浓度分布特征以及进水水质组成特性。结果表明,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COD、BOD_5、NH_3-N、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为158.28 mg∕L、77.27 mg∕L、29.27 mg∕L、39.90 mg∕L和3.65 mg∕L,与其他地区相比,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COD和BOD_5平均浓度较低,但总氮、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较高。进水BOD_5∕COD比值处于0.4~0.6,平均值为0.488,表明污水的可生化性好。进水BOD_5∕TN比值平均值为2.28,分布在1~2区间的概率为44.9%,表明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反硝化碳源不足的情况。进水BOD_5∕TP比值平均值为23.56,大于20的概率仅为48.3%,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难以满足生物除磷的要求。进水TN∕TP比值平均值为10.8,大于5的概率为93.4%,表明进水氮、磷可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

    2022年03期 v.44;No.258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57 ]
  •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重庆市面源污染风险演变分析

    朱康文;宋丹;陈玉成;黄昌前;段秋宴;张晟;

    对重庆市2000—2020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和核密度分析工具,开展全市面源污染风险测算和集聚程度分析。研究发现:(1)2000年、2010年、2020年TN的无风险和极高风险等级比例分别为6.09%→2.05%→10.04%和9.2%→9.79%→6.86%,表明2000—2020年期间全市面源污染风险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2010—2020年期间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显著,风险等级均值在4以上的乡镇由19个减少到7个,风险等级均值在2以下的乡镇由38个上升到82个。(3)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期间面源污染的高风险区域的集聚程度存在降低趋势,尤其在各区县的城区以及渝东北城镇群和渝东南城镇群的退耕还林区域。

    2022年03期 v.44;No.25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6 ]
  • 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分解

    唐志欣;肖鹏;张丹;谢耕;张云怀;

    运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推荐的测算方法,对2006—2019年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量放进行核算,分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特征。以2006年为基期,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得到各阶段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驱动效应。研究表明:(1)2006—2019年,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先后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和平台波动期;人均碳排放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经济发展效应对CO_2增长起绝对正向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CO_2排放抑制作用明显。

    2022年03期 v.44;No.258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22 ]
  • 基于网格化的长江干流(重庆段)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区管控研究

    孙欣;冉雨润;林玲;周欢;杨希萌;吴飚;

    本研究以2019年为基准年,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红线数据、饮用水源数据、自然保护地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综合考虑了水系流向、水质等因素,以1km×1km为基本单元,对长江干流(重庆段)周边10 km范围共计12 674.98 km~2开展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干流(重庆段)流域内涉及环境风险生产、加工、使用、储存和运输的企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加油站加气站、污水处理厂等共计1996家,主要环境风险物质为油类物质、甲醇、危险废物、二甲苯、正丁醇、健康危险急性毒性物质(类别2,类别3)、硫酸、硫等,最大储存总量超过269万t。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突发环境事件中高风险区域占总面积的13.22%,主要分布在晏家组团-江南组团-麻柳组团、德感组团-西彭园区等工业园区。本文根据评价结果构建了“1-2-3-4-5”长江干流(重庆段)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干流(重庆段)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3期 v.44;No.258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6 ]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我国始终严格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法律和政策,并对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等的保护提出更新或更高要求。

    2022年03期 v.44;No.25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57 ]
  • IAPA文摘

    吴成志;刘芷舟;

    <正>IAPA简介《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估》(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IAPA)是由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mpact Assessment,IAIA)主办的环评专业期刊,主要刊载建设项目、规划和政策评估以及环境、社会、健康、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环评实践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经与IAIA协商,自2017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杂志将翻译刊载IAPA全部论文摘要,并每年刊载一篇优秀论文的全部译文,以期为国内环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国际环评发展概况的全新窗口。相关摘要包含了与论文同等数量的主要信息,同时注明了全文的链接地址等,能够基本满足读者了解行业先进研究成果的需求。

    2022年03期 v.44;No.25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 ]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常见问题解答(5)

    <正>(五十)锂离子电池制造项目环评类别—77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有机溶剂与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形成糊状物质,涂覆在金属箔片上,经烘干使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在金属箔片表面均匀分布,挥发的大部分NMP气体可通过回收系统循环利用,仅少量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外排,形成产品后正负极材料位于电池内部,不与外界直接接触,与挥发性涂料中产污特点区别较大,锂电池NMP使用过程不应视为有机涂料。锂离子电池制造建设项目应按照名录“77电机制造381;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382;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383;电池制造38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385;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386;照明器具制造387;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389”相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2022年03期 v.44;No.258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