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磊;韩力强;李继文;王占朝;
梳理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政策环评、战略环评、区域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及排污许可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从强化法律地位、丰富制度内涵、理顺机制体制方面研析了"十四五"时期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面临的机遇和需求,从思想认识、体系衔接、能力保障方面分析了两项制度的现状以及与"十四五"规划需求方面存在的不适应性,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两项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规划环评落地、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以及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推动实现区域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六位一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
2021年01期 v.43;No.25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677 ] - 汪自书;谢丹;李洋阳;吕春英;刘毅;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是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制度,在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现有环评体系在顶层设计、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足日益突出。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工作实践,梳理了政策环评、区域战略环评、"三线一单"、规划环评及项目环评的特点及衔接方式,分析了我国环评体系优化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应完善环评体系顶层设计、理顺环评体系的技术链接、发挥"三线一单"成果串联作用、推动环评管理制度改革等建议,以期为推动环评体系优化、不断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提供相关支撑。
2021年01期 v.43;No.250 7-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69 ] - 夏青;尤洋;冯亚玲;敬红;邱立莉;
回顾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环保验收工作在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减轻管理部门审批负担及建立环保自验监管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梳理了环保验收在各地的管理现状,提出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尚欠缺、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不完善、环保验收约束不足等突出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环评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并不断提高企业与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以保证环评及其审批文件中各项环保设施和措施要求的真正落地。
2021年01期 v.43;No.250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4 ] - 周俊;梁鹏;吕巍;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积累产生了大量的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环评信息化已从台账制度阶段向大数据平台建设阶段发展。借助大数据手段可将松散、零落的数据按需求开发,形成全要素、全区域、长时序、多行业的数据产品,为区域和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虽然当前环评大数据仍面临着时代局限和自身发展不足的困境,但其应用前景广阔,建议在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规划,加大环评大数据建设投入,引进高新技术手段,以达到服务区域、行业环境管理决策的发展目标。
2021年01期 v.43;No.250 17-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82 ] - 郑泽雄;韩伟;
广东省每年环境影响评价(环评)项目多、数量大,是环评"放管服"改革的试验田。近几年广东省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契机,不断优化环评管理体系,注重系统化推进生态环境管理,逐步形成具有广东省特色的环评改革体系。通过梳理、分析广东省环评改革的成效,阐明环评管理目前面临部分改革无法可依、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各方责任仍需明确和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法制保障、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责任主体及提高信息化水平等建议,以期助力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1年01期 v.43;No.25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40 ]
- 李玫;廖宝文;陈玉军;管伟;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相关工程数据进行分析,对东海岛输变电工程输电线路穿越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实验区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岛输变电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会对实验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对象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包括红树林植被的少量损失、动物栖息地的减少、对候鸟迁徙定向的干扰等,但通过采取减少临时占地、减轻人为扰动、植被保护与恢复等措施,将不会明显影响保护区的整体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2021年01期 v.43;No.250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0 ] - 王敏;姜利兵;黄海真;轩晓博;郜学军;
采用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EFDC)软件,以流量、水质为计算边界,建立了拟建工程马莲河水库二维水质模型。结果表明:拟建的马莲河水库蓄水后,在水库上游来水水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要求的前提下,马莲河库区坝前、库中水体水质总体良好,平水年COD_(cr)、TP、NH_3-N浓度均可满足水功能区水质标准要求。库区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来水水质指标浓度较高时,坝址断面COD_(cr)、TP、NH3-N浓度偏高;来水水质指标浓度较低时,坝址断面COD_(cr)、TP、NH_3-N浓度偏低。
2021年01期 v.43;No.25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5 ] - 张伟;蒲玖臣;张卫华;于静;敖漉;
本文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推荐的预测模型AERMOD,研究了在不同排气筒高度时,NO_2短期浓度和长期浓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NO_21 h平均质量浓度、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均随着排气筒高度升高而降低;排气筒高度越高,1 h平均质量浓度、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下降值越大。1 h平均质量浓度下降值的变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下降值的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各阶段均符合线性规律,且各阶段趋势线斜率随排气筒高度升高而降低。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排气筒最佳高度范围为29~30m。
2021年01期 v.43;No.250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 ] - 刘文博;赵东风;孙慧;
石化企业作为VOCs重要排放源之一,其管控仍需要全面加强。通过对已进行VOCs网格化监测的多家石化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当前的VOCs网格化监测方法存在依靠经验布点、布点数量不当、所设布点无针对性等问题,本研究挑选了某典型石化企业为对象,以排污许可证、监测报告等排放数据为基础,借助源项解析法编制VOCs排放源清单,使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2017年全年时段、日均值及小时均值浓度分布,通过加密模拟网格点和筛选高值的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网格化布点,建立了一种基于模型模拟的VOCs网格化监测布点方法。
2021年01期 v.43;No.250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2 ]
- 海笑;覃建雄;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及模糊分析法建立安宁河流域冬季阳光资源针对性评价体系,并根据阳光资源分布类型选取攀枝花、昆明、北海、海口、成都进行对比性研究。结论显示:(1)复合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区域阳光资源在特定应用背景下的适应性情况,并能通过指标层子因素对比反映资源具体特点与差异性。(2)以西昌及攀枝花为代表的安宁河流域阳光资源具备相当突出的均衡性优势。(3)流域阳光资源依然存在相对短板。(4)流域阳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相对落后,需要借鉴同类资源属性区域的开发经验,总结符合自身发展背景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道路。
2021年01期 v.43;No.250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4 ] - 段林丰;卢培利;李振亮;邓迪;熊敏;王锋文;翟崇治;
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也是我国雾霾频发地之一,属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划定的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是成渝地区控制大气污染的有利依托,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实现"美丽中国"要求的重要支撑。以促进清洁能源替代改善空气质量为出发点,首先定量评估了成渝地区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生产供给能力和利用现状,其次通过与京津冀等地区的比较分析了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替代的前景,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成渝地区未来推进清洁能源消纳、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坚持大气污染源头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2021年01期 v.43;No.25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8 ] - 高翔宇;
日本采用损害计算环境影响评价方法(LIME)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本文首先介绍LIME的发展和应用。以2010年日本东洋制罐公司利用LIME2方法对四种饮料包装进行LCA分析为例,反映了LIME分析法的特点。日本的LCA发展和LIME分析过程,对我国LCA方法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有借鉴意义。
2021年01期 v.43;No.250 75-7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69 ] - 姚逸;邹荣灿;邓秋婷;何雪棉;桂琳琳;曹振兴;
为研究六盘水响水镇煤矸石修复场木豆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运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样品中Cd、Cr、Pb、Zn、Cu和Ni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Cd、Cr、Cu及Ni元素在木豆根、茎与叶中平均含量相当,Pb与Zn在木豆叶片中含量明显高于根和茎部位。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发现整个木豆植株中Pb的生态危害程度为中度,Cr和Cd具有较强的生态风险。植被木豆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小为:Cr>Cd>Pb>Ni>Cu>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的变化范围为609~40800。
2021年01期 v.43;No.250 80-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7 ] - 符坤;张六一;詹立坤;陈若楠;陆晨东;杨复沫;李廷真;
以三峡库区万州谭绍村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柱淋溶实验,通过设置不同氮添加量(0 kgN/(hayr)、20 kgN/(hayr)、40 kgN/(hayr)和60 kgN/(hayr))模拟研究了氮沉降对土壤As、Cd、Cr、Cu、Ni、Pb、Zn的活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下降变化趋势,土壤酸化程度显著增加。(2)重金属向环境中迁移累积释放量与淋溶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的重金属的迁移主要依靠降水的动力作用向环境水体中迁移。(3)氮素的添加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向毒性高的活性离子形态转化,会导致消落带土壤-水体环境风险增大,加大了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其中,在40 kgN/(hayr)添加条件下,活化率最高,约为359%~2116%。
2021年01期 v.43;No.250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56 ] - 杜涛;扈正权;伍丽娟;姚玉兰;
根据2017年至2020年濑溪河泸州段干支流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其干流及重要支流水质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濑溪河泸州段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定,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的对策建议。
2021年01期 v.43;No.25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36 ]
<正>"十四五"大幕已经拉开。今后五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力点在哪?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如何推进?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晒照片的常客"记者: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黄润秋:总体上看,"十三五"这五年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如期高质量元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01期 v.43;No.250 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7 ] -
<正>"十三五"是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环评在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放"方面力度空前。取消了部门预审、试生产审批、竣工环保验收许可和环评机构资质管理4项行政许可。在"管"方面正在补强。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服"方面多措并举。制定并动态更新国家、地方、重大外资项目环评服务"三本台账",开辟绿色通道。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规划环评落地、开展政策环评试点、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2021年01期 v.43;No.250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1 ] - 译者:;
<正>IAPA简介《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估》(Impact Assessmentand Project Appraisal,IAPA)是由国际影响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mpact Assessment,IAIA)主办的环评专业期刊,主要刊载建设项目、规划和政策评估以及环境、社会、健康、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环评实践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经与IAIA协商,自2017年起,《环境影响评价》杂志将翻译刊载IAPA全部论文摘要,并每年刊载一篇优秀论文的全部译文,以期为国内环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国际环评发展概况的全新窗口。相关摘要包含了与论文同等数量的主要信息,同时注明了全文的链接地址等,能够基本满足读者了解行业先进研究成果的需求。
2021年01期 v.43;No.25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正>《环境影响评价》杂志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协办,前身为1978年创刊的《重庆环境科学》,于2013年9月改刊发行。办刊目标是为构建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成为环评成果的展示窗口、环评技术的交流平台、环评理论的创新摇篮和公众参与的沟通桥梁。
2021年01期 v.43;No.250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下载本期数据